黑龙江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2022-05-18 09:56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整体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1.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全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190亿元,发挥了行业基础设施投资“压舱石”的作用,为全省“稳投资”作出积极贡献。铁路、公路、机场等短板加快补齐,截止2020年底,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达到18.5万公里(不含城市道路及航路里程),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向“总体适应”的跨越。

快速交通网加速成型。高快速铁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995公里,建成哈牡客专、哈佳快速铁路等,开工建设牡佳客专、铁伊客专,基本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的“一小时、两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达到4512公里,建成北安至富裕高速公路162公里,建设京哈高速扩容、哈尔滨至肇源、绥化至大庆等高速公路591公里,连通12个市(地)和38个县(市),打通与吉林、内蒙古6个省际出口,连通绥芬河、同江、黑河、抚远等国家一类口岸。航空枢纽能级加快提升,哈尔滨机场T2航站楼和建三江、五大连池机场建成投运,伊春、大庆、鸡西和绥芬河机场新改建等工程加快推进,民用航空运输机场100公里范围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级行政中心。

干线交通网逐步完善。普速铁路扩能改造稳步推进,开通滨州线、哈牡线、平齐线、通让线4条电气化铁路和齐富增二线、牡绥线改造等项目,启动了龙镇至黑河、佳木斯至鹤岗等铁路提速改造项目。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达到42%、35%,较2015年分别提升8个和26个百分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结构更趋优化,新改建3500公里,启动“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建设,总里程达到2.34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58%,实现67个县(市)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边境口岸、乡镇、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国家商品粮基地、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国省道全覆盖,与吉林、内蒙古间形成31条省际通道。航道疏浚整治升级持续开展,新增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73公里,达标里程达到2457公里,高等级航道达标率约86%。油气干线管道初具规模,支线管网起步发展,全省已建天然气管道17条,原油管线6条,成品油管线5条。

基础交通网明显拓展。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新交工农村公路2.6万公里,成功创建7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通用机场规模全国领先,颁证通用机场88个,位列全国第一,其中A1类6个。嫩江墨尔根通用机场正式通航,是全国首家实现与枢纽机场对接的通用机场。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区域网络列入国家首批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示范工程。

客货运枢纽加快建设。客运场站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拥有9个综合客运枢纽,覆盖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绥化等6个城市,其中哈尔滨西站实现与城市轨道衔接。“十三五”期间,新增建成16个市(地)级客运站以及71个县(市)级客运站。货运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新增建成哈尔滨传化公路港、鹤岗国际综合货运枢纽等8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以及8个县级货运站、182个农村综合服务站(物流点)。哈尔滨、佳木斯、大庆、黑河、牡丹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港口现代化水平和通过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以2个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为核心,8个地区重要港口和7个一般港口为补充的港口布局体系,全省共有港口码头泊位154个,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447万吨、旅客通过能力673万人。

2.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客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全省完成营业性综合客运量3.2亿人次,客运周转量874.8亿人公里,分别是2015年的0.72倍、1.14倍。公路客运持续向高铁、航空转移,铁路、航空客运量在客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由2015年的22%、3.8%上升到2019年的34.7%、7.8%。航空客运通达能力显著提高。2019年,全省已开通341条国内航线和28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其中哈尔滨机场开通277条。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东北地区第一,全国排名第20位,并在2018年成为东北地区首个突破2000万人次的机场。城际客运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定制化高品质服务供给水平有效提高,推出营业客车互联网定制服务产品。公交都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牡丹江市成为“十三五”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哈尔滨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于2020年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13个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农村地区客运水平大幅提升,96%的县(市)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达到AAA级及以上水平。累计建成雪乡、亚布力等79个铁路无轨站。

货运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19年,全省完成综合货运量5.8亿吨,综合货运周转量1952亿吨公里,分别是2015年的0.97倍、1.13倍。积极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公转铁”初见成效,“十三五”以来,铁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达8%,货运周转量在2019年首次超过公路,占全社会比重达到41.7%,超额完成大宗货物“公转铁”目标。多式联运发展稳步推进,2家多式联运企业和9家甩挂运输企业成为国家级试点。深化“交邮合作”新模式,穆棱市“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东宁市“交邮融合+农村电商”模式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快递成为增长的亮点,2020年全省快递业务揽收量4.6亿件,投递量15.1亿件。物流信息系统和平台加快建设,打造了俄运通、俄e邮等跨境物流信息平台,确保冷链物流企业运输鲜活农产品依法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司机从业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哈尔滨市松北服务区等11个“司机之家”。

3.行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绿色交通稳步发展。积极推进绿色公路、航道、港口建设,丹阿公路吉黑省界(珲春)至东宁段改扩建工程入选全国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围绕哈尔滨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开展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行动。扎实推进交通节能减排,淘汰3万余辆营运黄标车,新增更换新能源公交车1万余台,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新能源公交车推广任务。配合环保部门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组织开展行业“节能周”“绿色出行月”等活动。

交通信息化支撑保障更加完善。建成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交通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公路水路应急处置系统等基础应用及行业管理平台,形成覆盖全省的交通运输基础通信网络。建成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等,高速公路不停车联网收费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落地,客货运输信息化水平加快提升。

平安交通常抓不懈。制度预案体系逐步完善,颁布《黑龙江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基本健全省、市、县三级应急保障预案。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制定《黑龙江省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考核评价办法》。建立高速公路应急处置中心和5个区域分中心,1.9万辆“两客一危”车辆安装卫星定位,实施平交道口安全改造工程1.9万余处,实施安保工程2.28万公里。精准供给实施疫情交通防控,全力保障公路交通网络运行、应急运输绿色通道、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畅通,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狙击。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突破。铁路、民航职能划入交通,“大交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航务事业发展中心挂牌,完成组建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铁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创新交通建设和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省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绥化至大庆、哈尔滨至肇源等高速公路项目已采用PPP模式建设。扎实推进取消高速公路收费站改革,全省420套ETC门架建设、5座省界收费站拆除、394万ETC发行等任务全部完成,全省高速公路正式并入全国网,开启ETC时代。深化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改革,在8个市(地)9所职业院校开展道路运输重点领域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改革试点工作。

法治交通和信用交通建设不断推进。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挂牌成立,市(地)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69个县(市、区)改革方案获批执行。围绕“信用交通·黑龙江”创建工作,基本建立起涵盖交通建设、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安全监管等行业管理的信用体系,对规范全省交通运输市场主体行为和优化市场环境发挥了显著作用。

4.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立体跨境运输迈上新台阶。“三桥一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黑河跨境公路大桥具备通车条件,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实现铺轨贯通,黑河跨江索道开工建设,中俄草签东宁界河桥建桥协定。与俄罗斯相邻4个边区(州)开通了定期国际道路旅客运输线路16条;对俄水运客运主航线7条,畅通了中俄开放口岸港口之间的货运航线;对俄航空运输能力稳步增强,通航俄罗斯9个城市,年运送对俄旅客10余万人次。哈俄、哈欧、大庆一比利时沃尔沃专列等中欧班列运输线路及“哈绥俄亚”陆海联运相继常态化开行。全省共有国家一类口岸27个,五年来累计实现货运量18832吨、客运量1489万人次,成为我国国际贸易体系和运输通道上的关键节点。

交通运输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完成全省具备条件的891个乡镇、8974个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目标。实施了1万公里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乡镇出口路等路网改善工程,高效支撑农村产业发展。按照“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决策部署,集中力量推进全省22个国贫县、6个省贫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发挥了积极作用。邮政服务网络实现普惠发展,畅通了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全面实现建制村直接通邮和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

积极推动交通强国建设龙江实践。获批全国第三批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在跨境物流体系建设、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寒区城市多模式公交协同运营技术研发应用、自动驾驶及智慧高速管控应用、哈尔滨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寒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黑龙江交通运输发展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比,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铁路线网结构仍需完善,高速铁路市(地)覆盖率不足,沿边地区联系困难,既有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还存在“断头路”“瓶颈路”,仍有29个县不通高速,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不足60%,农村公路存在大量低等级、窄路基公路。水运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港口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自贸区、口岸后方集疏运通道支撑不足。

二是枢纽能级有待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哈尔滨国际性交通枢纽功能偏弱,国际洲际航线覆盖不足,机场设施利用率已接近90%,亟待提质扩容。齐齐哈尔、佳木斯等机场超负荷运行,尚有4个市(地)没有支线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在数量、质量、衔接上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是运输服务品质有待提高。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均等化水平仍需提升。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物流成本偏高。

四是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智能交通建设刚刚起步,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力有待提高。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业链供应链保障仍有短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能力不足。

(二)形势要求。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书记多次对东北地区和我省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支持东北振兴政策措施,为我省加快振兴发展注入强大政治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包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到2035年,全面建成“六个强省”,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中的先行官作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黑龙江交通要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标交通强国的建设目标,推动交通运输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运输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一体化综合转变;由依靠传统的要素驱动向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速由“总体适应”向“提质增效”转型,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勇于担当、先行先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当好先行。

二是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纽带作用。“十四五”时期,我省将自觉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外,东北振兴、“一带一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六个强省建设等国省战略向纵深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多层次的交通需求,拓宽交通发展新空间。要求黑龙江交通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加强系统性谋划,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扩大循环总量;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哈尔滨、大庆、佳木斯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提高循环效率;推动创新发展,增强循环动能;发挥向北开发窗口的地缘优势,构建海陆空立体互联的国际运输通道,保障循环安全;构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降低循环成本。

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增进民生福祉中的保障作用。总书记指出,交通运输的发展目的是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十四五”期间,黑龙江交通运输将在提供更高品质客货运输服务上再上新台阶,加快建立高品质、多样化、人性化的出行服务系统和集约高效、开放互联、一体融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更加优质的运输服务支撑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生产生活。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差距,强化交通资源的公平、均衡配置。

四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上,深入落实“交通+空间”以及“分区指导”的发展理念,统筹谋划好城市群地区以及沿边等其他地区的交通发展定位和重点。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国家“新基建”“新消费”突出机遇,将先进技术融入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行质量和服务效能。积极主动做好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支撑美丽龙江和“生态强省”建设。坚守安全发展底线,注重提升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水平,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五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发挥交通运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支撑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有必要转变思维,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信用体系,从“补充”作用向“基础”作用转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合力推进协同共治的建设局面。

(三)需求特征。

客运:总量方面,振兴东北战略持续为我省经济发展赋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速5.5%左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出行意愿持续释放,全社会客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但国内区域生产要素的争夺更加激烈、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态势更加明显,我省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大、人才吸引能力不足等问题将一定程度影响客运需求的增速,同时人口老龄化等现象也对我省高品质、无障碍的客运服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结构方面,伴随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台阶,传统公路班线向私家车、铁路转移态势还将持续,使得营业性客运需求总量呈现下降态势。高铁民航设施的不断完善、居民交通消费能力的提升将带动客运结构深刻变化,铁路、航空客运占比持续提升,但受疫情影响航空客运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旅游交通等新业态发展下,私人机动化出行及以旅游观光为代表的水上出行还将维持较快增长。特征方面,区域经济布局持续优化,以哈尔滨都市圈、哈长城市群为代表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强化,成为高频商务、通勤等新模式新业态的主要载体。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居民利用高铁、民航远距离出行的意愿不断提高,铁路、民航、公路班线、私家车之间高效衔接和联程运输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约车、定制巴士等定制客运业态持续发展,也将对我省客运需求特征产生深刻影响。

货运:总量方面,工业强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省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完善,带动我省内外物资交换更加频繁,全社会货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结构方面,公路货运主体地位仍将维持,但运量占比将有所下降,货种结构中生活品、工业制成品和中间品占比持续提升。铁路物流设施的改善、国际班列等内外贸物资将带动铁路货运量周转量占比持续提升,“气化龙江”工程带动管道运输需求稳步增长,居民消费升级及疫情催生航空货运步入加速发展期。特征方面,粮食、能源、木材为代表的大宗物资运输仍将占据主体地位,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以多批次、轻量化、高时效的专业化物流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我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向北开放窗口的地缘优势持续发挥,带动我省面向东北亚及中欧班列沿线的国际运输需求持续增长,对国际铁路、海运班列和口岸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营业性客运量、周转量年均增长率-0.3%、2.7%,营业性公路客运进一步向私家车、铁路转移但降幅收窄。铁路、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速约2.5%、7%,占营业性客运量比重分别接近41%、12%,较2019年分别提升6.3和4.1个百分点。全省货运量、周转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7%、2.8%,运输结构调整政策施行带动铁路、水运货运量进一步提升,是2019年的1.18倍和1.54倍。铁路货运周转量占全省总量达到45.7%,较2019年提升4个百分点。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总书记对交通运输发展尤其是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主旨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准确把握建设新时代“交通强国”的总要求,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的,聚焦东北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建设“六个强省”等重大国省战略,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加大多样化高效率的服务供给,塑造创新驱动融合联动的发展动能,加快向可持续交通转型,推动更加安全、更高效能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当好开路先锋。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开放联动。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面向国内、放眼国际,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提升循环动能,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坚持交通运输发展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

系统谋划,融合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跨区域、跨方式、跨行业深度融合,统筹存量与增量、设施与服务、客运与货运、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注重与国土空间发展相协调,合理把握建设节奏和技术标准,统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服务人民,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时间、成本、品质等维度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突出文化体验和老龄化社会的关爱,以幸福交通的新高度满足公众出行需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切实提升农村地区交通服务水平。加强党建、行业文明建设,以行业文明的新提升展示交通形象。

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做好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具体工作,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交通运输运行安全与战略安全保障并重,增强系统韧性。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新科技深度赋能为重点,推动技术、机制、政策及管理方式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开启建设交通强国龙江新篇章,加速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基本建成全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的枢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优质,运输服务更加品质高效,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全面发展,行业治理能力更为健全,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千亿元。

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初步建成。基本形成“5纵2横1边”综合运输通道和“10出省、7出境”对外联通格局,“1+4+7”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支撑黑龙江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基本建成立体互联的快速网。铁路营业里程超过71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突破1600公里,基本实现除黑河、加格达奇外全部市(地)通高铁。高速公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10万人口以上城镇通高速比例达到85%以上。机场布局更为完善,旅客和货邮年吞吐能力力争达到5000万人次和40万吨。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的干线网。铁路复线率、电化率力争提升到50%。普通国省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改善界河和内河航道里程超过1000公里,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超过1800万吨。基本建成广覆深达的基础网。农村公路实现乡镇通三级路率达到95%,25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86%。通用航空50公里覆盖所有5A景区、5S滑雪场及主要农林产区。

综合运输服务品质和效率显著提升。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人性化的出行服务系统全面建立。国际客运能力显著提高,全球重要国家和地区航线覆盖率力争达到50%。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县(市)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AAA级及以上比例达到98%。货运物流系统更加成熟,与相关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口岸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国际供应链体系更为完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5%左右。邮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投递到村,城市上门投递。

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有序推进,基本建成黑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体系,二级以上客运站电子客票覆盖率达到99%,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达到99%。交通运输碳达峰逐步迈进,对外部资源环境更加友好,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到72%、35%、20%。交通运行更加安全可靠,道路运输事故较大以上等级起数和死亡人数比2020年分别下降10%和20%,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2020年下降20%。  交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逐步实现现代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信用监管基本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管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展望2035年,逐步迈入“市通高铁有机场、县通高速有铁路、村通快递有燃气、水运民航通全球、公铁管道通邻国”的美好愿景,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