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简介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花江之北,松嫩平原腹地,是长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黄金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县份。地处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活动积温2800℃,无霜期143天。幅员面积2455平方公里,全境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50米,历史上从未受到过洪水侵袭。1 历史沿革2 人口民族3 工业发展4 农业产业5 交通通讯6 科学教育7 石油化工肇州县 - 历史沿革肇州县肇州,金初,金太祖阿骨打于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的“昂喇勒”古城)以“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因名“肇州”。设治时,以“该处有肇州古城,即名曰肇州厅”。汉晋属北夫余,隋唐属黑水靺鞨,辽属泰州,金属上京会宁府。1130年(金天会八年),于出河店设置肇州,领有始兴县,辖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今肇州县在其境内。1138年(金天眷元年),设防御使,隶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设置肇州,委派宣慰使。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设置肇州屯田万户府,府治今肇东市四站镇境内“八里城”。明属奴儿干都司朵颜卫,设海西西路肇州站。清为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后旗游牧地。1904年10月14日(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六日),设立北郭尔罗斯荒务行局。翌年10月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于察布奇尔台(今肇源县二站镇)设立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勘定“安字十二井子中心”城基地(肇州正式设治后称“老城基”或“老街基”),备添官设署之用。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肇州厅,选驻“骆驼脖子”(今肇源镇),辖境包括今肇州、肇源、肇东3县(市),并于昌五城设肇东分防经历。同年7月9日(农历五月十八日),肇州厅同知于巡防局启用肇州厅同知关防。隶属黑龙江分巡道。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将肇州厅东部划出,于昌五城设置肇东设治局。1913年1月23日,黑龙江省都督令各府、厅、州均改为县。同年3月1日,启用肇州县关防,县址“骆驼脖子”。隶属黑龙江省。 1914年6月,设置龙江道,归龙江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由省直辖。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8月,因松花江水再度泛滥,县城全部被淹,伪县公署迁至老城基(今肇州镇)。同年12月,改隶滨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西专区,1946年3月划归吉江行政区,同年6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7年2月至9月,由黑嫩联合省第四专区管辖。黑嫩联合省分开后,仍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归黑龙江省管辖。1958年8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59年11月,以大同、群众、新生、联合、中心5个乡镇和肇源县的大官、兴隆两个乡合并,设立大庆区。1960年5月,将北部大庆区划归新设立的安达市管辖。1965年6月,改隶绥化专区管辖。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庆市领导;省政府9月26日下发通知,从12月1日起变更隶属关系。肇州县 1992年,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东邻肇东市,南与肇源县接壤,西界大庆市,北与安达市毗连。全县总面积239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5镇、11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1.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7万人;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0.5%。县政府驻地肇州镇。(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肇州之称起源于金代。此地远在辽代时为出河店,“出河店”原为满语“冰”的意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一举击败辽兵,奠定了建国的基础,金建国后,认为此地为“祖宗肇兴”之地,因而将这里称为肇州。此地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汉时秽地;后汉三国时期属北扶余地;晋时仍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境;后魏、北齐时期为勿吉北境;隋唐时属黑水靺鞨部;辽属泰州本契丹地;金归属肇州;元为斡赤斤分地;明置古鲁卫,隶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初为郭尔罗斯后旗地,天命九年(1624年)归属于清政府,顺治五年(1648年)封其首领为萨克镇国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置肇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肇州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除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二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滨江省公署,本县由原黑龙江省划归滨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设东北为九省,肇州县划属嫩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本县归属黑龙江省所辖。肇州县 ?年,肇州县5个镇、11个乡:肇州镇、丰乐镇、兴城镇、朝阳沟镇、永乐镇、托古乡、万宝乡、永胜乡、丰林乡、二井乡、朝阳乡、双发乡、杏山乡、榆树乡、双龙山乡、新福乡。2000年,肇州县辖6个镇、10个乡。总人口37145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为:肇州镇64302丰乐镇25172兴城镇23966永乐镇21191朝阳沟镇36161二井镇21963万宝乡23790托古乡21486朝阳乡19400丰林乡13437榆树乡19016杏山乡13570双龙山乡10646新福乡17237双发乡19777永胜乡18095卫星种畜场虚拟乡2242(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1年,撤销万宝乡,并入肇州镇;撤销双龙山乡,并入新福乡;撤销丰林乡,并入二井镇;撤销杏山乡,并入兴城镇。将183个行政村调整为104个。2001年底,肇州县辖6个镇、6个乡:肇州镇、丰乐镇、永乐镇、二井子镇、兴城镇、朝阳沟镇,托古乡、朝阳乡、新福乡、双法乡、永胜乡、榆树乡。面积2445平方千米。肇州县 - 人口民族肇州县有14个乡镇(场),104个行政村,732个自然屯。全县总人口43万,有汉、回、满、壮、彝、蒙古、朝鲜、锡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少数民族共有11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达2058人。肇州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劳作之所,古之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多集聚于此,早在八面多年前金代就在此始建为州,新中国成立后,居住在肇州县的蒙古、回族、满族、朝鲜族、彝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兄弟与广大汉族同胞一道,共同为县域经济发展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肇州县 - 工业发展肇州县地方工业阵容较大,基础雄厚,以资源型企业为主体的县办工业蓬勃发展。现已形成食品、纺织、轻工、化工、机械、建材6大行业,拥有亚麻纱、焰花、啤酒、食糖、乳粉、味精等主要产品500多个品种,其中国优、部优、省优品种有21个;雪鸟牌亚麻纱已成为国内外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远销法国、比利时、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肇融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宏誉亚麻原料公司、华鑫亚麻纺织有限公司、龙州啤酒有限公司、富海制糖有限公司、肇州焰花有限公司、摇篮集团肇州乳品厂、龙鹤畜产品公司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肇州县 - 农业产业肇州县肇州县种植业十分发达,盛产玉米、高粱、大豆、甜菜、亚麻、烤烟、葵花、谷糜、瓜菜等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突破10亿斤,是全国百个产粮大县之一。种植技术先进,是全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抗旱打井项目区和机械化旱作农业示范县。绿色食品发展潜力巨大,龙海鹤天牌酱仔鹅、黑玉金香牌玉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托古禾鑫牌小米获得有机食品标识。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元化思维抓畜牧”思想指引下,“农转牧”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全县生猪、奶牛、黄牛、大鹅四大养殖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畜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县畜禽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奶牛、黄牛、生猪、大鹅和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1.6万头、8.8万头、65.3万头、150万只和33.7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6959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4%,基本实现了“半壁江山”的目标。肇州县 - 交通通讯交通、电力、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连接省市,遍布城乡,全县有公路总里程750公里,包括国道明沈路59.3公里,省道绥肇路27.6公里,县道大肇路36.5公里。电力总容量达到52万千伏安,形成了完整的输电网络。通讯事业发展势头迅猛,信息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县城乡全面实现了电话通讯传播光缆化、交换数字程控化。肇州县 - 科学教育肇州县肇州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形成了科研开发,试验示范和普及推广相互衔接的科技体系,科技对工业和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7%和52%。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早在1986年就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6年,我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在全省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无线电视微波信号覆盖全县,县城有线电视全部联网,农村有线电视网已覆盖14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入网户数已达到16000多户。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了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肇州县 - 石油化工肇州县是大庆外围油田的重要开发区,据国家地质石油勘探部门勘测,在肇州境内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贮藏,全国最大的气田之一在肇州境内,极具开采价值。大庆采油十厂、八厂、香港中汇公司先后在肇州境内成功开采石油。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的深度开发,将使肇州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肇州地处辽宁省西部至大庆林甸地热带中心位置,出井口水温达80℃。天然气和地热资源正待开发,将成为肇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工业土地均价
立即咨询 >
工业土地供应量
立即咨询 >
商办土地均价
立即咨询 >
商办土地供应量
立即咨询 >
大庆市让胡路区宁安街东侧、规划二路南侧、规划二街西侧、科学路北侧
咨询热线:400-168-6016
姓名
手机号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