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伊岭区简介
乌伊岭区乌伊岭区(局)位于伊春市区北端,小兴安岭的东段,横跨小兴安岭南北两坡。南与汤旺河区接界,西隔库尔滨河毗邻红星区,西北与逊克县接壤,东、东北与嘉荫县毗邻,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面积3162平方千米(《简册·2006年版》;《伊春年鉴·2005年版》:行政区划面积为899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总面积为308127公顷周界长280公里。)。总人口26546人(2004年)。区(局)址位于国铁汤林线端点255公里处,距伊春中心区153公里。邮编:153038。代码:230714。拼音:WuyilingQu1 概况2 行政区划3 历史沿革4 气候环境5 植被6 参考资料7 链接乌伊岭区 - 概况乌伊岭区乌伊岭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顶峰,属低山丘陵地带。总面积3081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有回、满、赫哲、彝、蒙古、朝鲜等6个少数民族。有公路与哈伊公路相连,亦可直达逊克、嘉荫等地。通信设施先进,交通十分便利。乌伊岭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有林地面积344.5万亩,森林覆盖率74.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862万立方米,林木树种繁多,有落叶松、白桦、柞树、黑桦及红松、云杉、冷杉、榆树、椴树、杨树等。此外,施业区内有草原35万亩,可开发水面0.15万亩,可开垦土地4.5万亩。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玛瑙、珍珠岩、石灰岩、水晶、泥炭、粘土、玄武岩等。现已开采的有黄金、玛瑙石等。动物主要有驼鹿、黑熊、狍子、野兔等。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有300多种,尤以黄芪、刺五加、三棵针、五味子等最为有名。山野菜主要有蕨菜、刺嫩芽、黄花菜、猴腿等30余种;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元蘑、榛蘑、草蘑、油蘑、猴头蘑等,尤以黑木耳、猴头蘑最多。山野果主要有山葡萄、山丁子、刺玫果、都柿、松籽、榛子等。乌伊岭区开发建设30多年来,经过全区人民的艰苦奋斗,已成为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新型林区。特别是近年来,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兴区”的总体目标,确立并实施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强化管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199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6818万元,年均递增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00元。森林工业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乌伊岭区始终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抓好木材生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林产工业,基本形成了营林、木材生产和林产加工的区域工业体系。在营林生产上,建立了4个种苗基地和1个天然种子林林场。其中省一级苗圃2个,市标准化苗圃3个。全局累计更新造林84.8万亩,人工林蓄积34.6万立方米。在木材生产上,伐区生产、木材运输、木材贮存三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流水作业。13个林场(所)年定产生产木材11万立方米。在林产工业生产上,已初步形成一个以木材剩余物为主要加工原料,以地板块、胶合板、卫生筷子、细木工板、刨光材、板方材和各种小木制品为主要产品的林产工业体系。逐步向原木就地加工增值的方向发展。年产3000立方米的“春翅”牌桦木胶合板,是省优质产品,远销省内外,深受用户欢迎。引进西德、荷兰等先进设备,以优质白桦、枫桦、柞木、落叶松为原料生产的地板块畅销国内外。1994年,获得中国第二届“科技之星”国际博览会金奖。1997年森工企业发展到41户,实现工业产值9417万元,上缴利税403万元。农业多种经营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党的十四大以来,由于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非林替代产业,使农业多种经营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发展以农作物和黑木耳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以养蛙、养鸡、养猪、养牛为主的饲养业,以采集山野菜、山野果、山药材为主的采集业,形成种、养、采、加、服各业竞相发展,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千家万户的产业化格局。同年农业多种经营总产值为3151万元,从业人员达到2181人,形成了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和种养大户,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非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40%,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在非国有经济中,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40%和35%,个体私营经济达到368户,从业人员626人;实现产值2132万元。近两年,职工家庭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产值达到5096万元,有效地增加了职工收入,为缓解企业危困压力,安置企业富余人员,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近5年来,乌伊岭区城镇建设总投资为540万元,修建水泥路面300延长米;兴建住宅楼220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网5000延长米,街巷道路升级2.5万延长米;投资改造输电线路7100延长米;新建改建了部分城镇卫生设施。完成了光缆通信工程,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000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长,人均居住面积已达7.8平方米。城镇市场繁荣活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21万元。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取得一定成绩。近几年,乌伊岭区认真贯彻“科技兴区”的战略方针,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项目60项,取得科技成果36项,依靠科技进步创造经济效益405万元。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使教师地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这一年已有普通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区有文化馆1处,工人文化宫1处,电视差转台1座。12个林场(所)全部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区内安装了有线电视,可同时收看16套电视节目。职工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各1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3.6。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全面开展,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森林旅游独具特色。乌伊岭区具有独特的林海自然景观,施业区内有雪喷云涌的开山河瀑布;有北疆一柱的独秀峰雄姿;有令人迷醉的汤旺河源头;有历史悠久的清代皇家狩猎场,是人们旅游避暑,森林探幽,领略大自然风光的佳境。乌伊岭区 - 行政区划乌伊岭区辖1个街道,10个林场、2个经营所:乌伊岭街道;上游林场、美峰林场、美林林场、建新林场、移山林场、林海林场、桔源经营所、东克林林场、福民林场、阿廷河林场、永胜经营所、前卫林场。乌伊岭区乌伊岭区 - 历史沿革乌伊岭,蒙古语,意为“长满树林的山岭”。是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最晚的地区。1964年筹建乌伊岭林业局,1967年正式投产,同年10月,设立伊春市乌伊岭区。1992年,乌伊岭区伊春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最北端,北、东与嘉荫县毗邻,南与汤旺河区相连,西北与逊克县分界。是南乌铁路的终点站。区政府驻地距市区中心153公里。全区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区内设有乌伊岭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万人;满、回、朝鲜、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区政府和乌伊岭林业局驻地乌伊岭街。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4743人,其中(人):乌伊岭街道19050上游街道439美峰街道606翠峰街道386桔源街道468克林街道417建新街道325移山街道276林海街道517富民街道374阿廷河街道191前卫街道770永胜街道924乌伊岭区 - 气候环境乌伊岭(局)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环流和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四季气候呈明显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西北风;春季来得迟,解冻晚,季风大,降水少;夏季短促而燥热;多东南风和大暴雨,降水量大而且集中;秋季降温迅速,霜来的早,多大风。温度垂直变化明显,商度每增百米,积温减少167℃;无霜期减少15天,因此形成了施业区内气温北港市低的特点。北部长青、福民、阿廷河、力争4个林场,年平均气温比南部增高,积温2000℃,无霜期110天左右。北部边缘地带年平均气温-0.4℃,无霜期达115天。南部的10个林场年平均气温-1.2℃,积温1800℃,无霜期95天左右。乌伊岭区年平均气温-1.1℃,历年平均最低气温-8.5℃,最高气温6.1℃;极端最低气温-479℃(I98O年1月13日),极端最高气温34.6℃(1982年7月8日)。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24.6℃。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19.1℃。年平均降水量585.7毫米,一般初霜花9月上旬,终霜在5月中旬,无霜期97天,全年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在1700一2000℃之间。封冻期在10月中下旬,结冰期为6个月,冻层最深可达2.5米,平均积雪厚27厘米,年平均日照2254.3小时。年晴天数平均71天(按总云量),年阴天数平均83天(按总云量)。大风天数年约平均9次(6级以上,12米/秒),风向多为东南和西北,雨天年约种天,雪天年约74天,雹天年约2天,霜天年约149天。本区四季气候差异如下: 春季(3-5月)为多风少雨期,气温变化较大,日照渐长,气温逐渐升高,中午解冻,早晚结冰,至5月份无结冰现象。季平均气温-9·3C。时有小雨,降雨量较小,多风干燥,风力最大可达8级,有时持续3-5天。空气干燥易酿成山火,故定为春季森林防火戒严期。全季日照597小时左右。夏季(6-8月)为炎热多雨期,从立夏之日起,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气温较高。雨水多,时有暴雨,降水量在195-457毫米之间。季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4.6℃。日照可达637小时左右,适合林木和农作物生长。秋季(9—11月)太阳幅射逐渐减弱,秋风渐紧,气温下降,天气转凉,季平均气温9.5℃。8月下旬个别地方出现早霜与轻霜。降水量减少,全季降水量在122.8毫米左右,日照500/小时左右。冬季(1-2月)太阳幅射较弱,加之光照时间短和西北冷空气环流的影响,寒冷异常。季平均气温-19.1℃,1月份平均气温达-24.6℃,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7.9℃。晴日少,阴天多,日光不足,冻层最深可达2.78米(1977年)。该季是本局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全季日照在421小时左右。乌伊岭区 - 植被乌伊岭施业区属小兴安岭北部边缘地带,北部和嘉荫、逊克两县农业区交错,也是农林的过渡地段。本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区域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据几次森林普查证明,历史上山火曾经漫遍这片原始林区。长期多次过火,造成森林不断的逆行演替。残存的原始高产林分较少,代之而来的是桦树林、柞矮林、落叶松幼壮林。建局后,由于集中过量采伐,致使可采林木资源日趋枯竭。到1985年,原始森林植被保存面积很少。一、主要植被类型(一)木本类 主要树种有:落叶松、白桦、红松、云杉、冷杉、?树、椴树、柞树、山杨、青杨、榆树、黑桦。此外有少量的水曲柳、黄菠萝、柳树等,高山上还有极少的樟子松。其它树种有:赤杨(水冬瓜)、山桃、暴马子、花楷子、山槐、青楷子、山丁子等。这些乔木和亚乔木构成森林的主体。主要灌木有:榛子、矮桦(丛桦)、沼柳、刺五加、红瑞木、暖木荚、忍冬、胡枝子、稠李、?柿、蓝靛果、山梅花、达子香、山高梁等。(二)藤本类 主要有:山葡萄、五味子、狗枣子等。(三)草本类 主要草本植物:在山中下腹有大小叶樟、蚊子草等;在山上腹有羊胡子草、蕨类等;在沟谷平坦地多生长苔草等;低洼地带生长苔鲜、地衣、上马踪等。(四)菌类 主要有:棒蘑、油蘑、猴头蘑、元蘑、草蘑、松耳蘑等。还有一些不能食用的有毒菌类,如毒伞。二、分布 森林植被与土壤密切相关,并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本区植被在各类土壤上分布状况如下: 暗棕壤上的植被有: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分布于阳坡的山脊和各个坡位。还有柞树、枫桦、落叶松、白桦、灌木,分布在山的中上斜坡及中下腹。伴生有胡枝子、榛子、丛桦、苔草、小叶樟、刺五加、忍冬、轮叶百合、水贼、羊胡子草等。草甸土上植被有:五花草塘、丛桦、柳毛子等。沼泽土上植被有:水藓——沼泽植物群落;大叶樟——赤杨——森林沼泽植物群落;苔草——白桦群落;落叶松——杜香——泥炭辞群落;落叶松——苔藓——沼泽植物群落。泥炭土上植被有:落叶松、云冷杉林、臭松排子以及塔头草、杜香越桔、大、小叶樟、赤杨。
工业土地均价
立即咨询 >
工业土地供应量
立即咨询 >
商办土地均价
立即咨询 >
商办土地供应量
立即咨询 >
东至瑞景骊城、幼儿园,南至向阳路、幼儿园,西至向阳路,北至城南街
咨询热线:400-168-6016
姓名
手机号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